第一個層次是「見山是山」,這是最基本的階段,看到什麼就是什麼。第二個層次是「見山不是山」,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,腦子慢慢對身邊的人事物產生執著、
這句話經常聽人說,原出處是《五燈會元‧卷第十七》:「老僧(青原惟信禪師)三十年前未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及至後來,親見知識,有個入處,見山不是山
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只是山」,這是禪學領域知名的人生哲理,描述著人生會經歷的三個階段。其意思是,在人生年輕歷練尚淺時,看到山就是山,不會有
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: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 後來參禪悟道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 而今個休歇處,依然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 這
佛陀教授我們「戒、定、慧三學」,使世人能夠從「見山」而妄執實在的「山」的迷痴,到「見山」乃是「真如空性」的智慧。雖然聖者境界非常遙遠、艱難,但是
所謂修行過程有三個階段:未修行前,見山是山、見水是水,這是普通人對山水的看法。修行非常投入時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這是因為太專注了,心轉不過來,把現實混淆了